微机的故事5

 

IBM微机的开放结构吸引了很多厂商围绕它开发各种零部件。处理器芯片的厂商除了英特尔之外,还有AMD和Cyrix等公司。这些众多零部件尽管都与一个体系结构兼容,但有很多参数可变,比如处理器芯片的时钟频率、内存条的大小、硬盘的转速等等。这些可变的参数给主机板的生产厂家带来了很大麻烦。任何主机板厂家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支持尽可能多的零部件,这样销路更广。
        但是,怎么样告诉主机板是哪种零件插在主机板上面呢?厂家们采用了一种技术,叫“跳线”。比如,如果处理器芯片是100兆赫兹,就用一根线把A点和B点联起来;如果频率是75兆赫兹,就联接C点和D点。微机的整机厂商选择好主机板和所有零部件以后,只需要把零部件装配在主机板上,再按照零部件的参数和主机板的说明书把跳线――联好,微机就可以正常工作了。
        问题是,主机板上的跳线越来越多,到了1995年,已经超过30多个。这么多的跳线不仅增大了生产成本,质量也会受影响。只要有一根跳线忘了联,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
        1995年10月,联想集团的贺志强在从美国回中国的飞机上第一次想到解决跳线问题。
        贺志强有一个习惯,每次出差访问一个地方,在回程的飞机上总要回顾一下访问的情况,总结一下遇到的问题。那个时候,贺志强在负责联想主机板的设计和生产。他这次在美国客户那里遇到的问题,就是对跳线的抱怨。
        联想主机板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块,客户主要是美国等地的微机厂家。这些客户抱怨联想主板跳线太多,增加了生产成本,故障率也大大增加,高达20%。这些故障并不是主板出了错,而是微机厂家在生产时没有把跳线联好。客户一再问道,联想有没有在想办法解决跳线的问题?还有客户指出,联想的竞争厂家推出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用开关而不是跳线,人家的产品方便多了。
        贺志强知道必须解决跳线问题,但他也知道所有主机板厂家都受英特尔影响,有说不出的苦衷。那时正值英特尔芯片从486向奔腾过渡的时期,英特尔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微机芯片。为了支持它们,主机板厂家不得不增设很多跳线。
        客户的抱怨必须解决,联想不能把困难转移给客户。但怎样解决呢?难道学习其他厂家用30多个开关取代30多根跳线吗?这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贺志强突然想到,难道一定要有跳线吗?能不能使用一种自动的电路来完成跳线的功能?这个电路在主机板开电的刹那间先测试出处理器芯片的类别和物理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重构主机板的相关电路。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一种无跳线主机板。
        回到中国后,贺志强马上召集技术人员,布置研制无跳线主机板。但是,他的想法遭到了技术人员的反对,认为不可能实现。要测试一块芯片获得参数,这块芯片必须已经上了电在正常运行。而要运行,又必须正确地在电路板上设好了各种参数。这是一个死循环。
        贺志强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不断说服和督促技术人员,但直到两个月后,项目才正式启动。
        事实证明贺志强是正确的。仅仅4个月后,联想的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1996年4月,联想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套无跳线主机板产品。这款名为SpeedEasy的主机板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联想主机板的销售量1995年的从120万块猛增到1996年的250万块。
        贺志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总结了研究开发的四点体会。第一,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必须明了行业规律、研究开发规律和技术基础。不然,技术人员提不出研究开发的问题,甚至不敢提问题。贺志强之所以能够提出无跳线的思路,而且坚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是因为他过去搞过主机板的硬件、固件和操作系统的工作,有必要的技术基础。第二,技术人员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不要认为大厂商一切都很高明。第三,研究开发的题目应该是真正来自市场、来自用户的挑战。第四,一个好的研究开发成果,必然会受到市场、受到销售人员的欢迎。销售人员有意见的产品常常是研究开发没有做到家的半拉子产品。
        到了2000年,世界上每年生产1亿多台微机,绝大部件采用了无跳线主板技术。贺志强担任着联想研究院院长的职务,领导着联想的研究开发工作。

浏览量:0
收藏